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

追尋鹿野溪上的記憶-內本鹿古道東段踏查(3)

        帶著這樣的疑惑,第二天一早我們準備上切楓山東南稜,這底下的河階地稱作masudaza,指到處都是楓葉的意思,在此處發現了一座參拜台,立碑處有三層石階,也許是當年在此遇害的日本官員,才有如此高階的墓碑。這邊也發現一段段錯之字型爬升的石階,根據規模來看有可能是下到部落的聯絡道。在此處也看到下一條尾稜上有一個古道沿峭壁開鑿的痕跡,但高度大約只有500-600公尺,距離我們要預訂駐在所(1100m)有很大的落差,而是否真的上河地圖上所繪的嘉嘉代支線呢?時間約莫下午四點,一路近乎沿稜上切終於接到古道,高度1089m!古道清晰還可見許多山豬拱痕,時間不早因此我們沿著古道續行,到達部落稱為「松山」的駐在所。

[補充說明] 這個參拜台在過去探勘紀錄上被稱作「Kaili」,也因為是沖積平台的關係有可能讓過去探勘的人以為此處就是「楓」駐在所(Kaede),因而把附近一個很容易忽略的地方稱作「小朋友之墓」(詳情請見Halipusung之行),習慣性的每次經過祭禱。雖然本次調查已經找出楓駐在所的位置是在海拔更高的地方,但為何老人家會指出這裡是楓駐在所的學校,卻令人感到疑惑!畢竟此處距離駐在所以及古道的高度有500m以上的落差,當時日兵為何在此行軍於此,留下錯落的駁坎古道、參拜台,一切都是耐人尋味的謎!

測量參拜台的石階寬度

續行之後往下看溪谷樣貌
此段尾稜有幾段比較脆弱的岩體 需小心
        松山駐在所在1930年撤廢,『東台灣展望』中並沒有造訪此處,因而沒有駐在所的舊照可供參考。根據文獻松山駐在所當時是為了屯兵之用,在清水與楓駐在所這段古道與駐在所相繼完工後,松山則撤掉,又因為在古道下方因此一般行人不意經過。我們以此處為據點決定前後循古道開路,往回探至匯流口過溪點,往前探至下一個駐在所。夜晚大夥很認真的解讀毛利之俊的譯本,透過他的描述來與現在的地形地貌結合,卻發現不知是作者還是譯者把鹿野溪的主流支流誤判,從文中與中文版地圖來看,古道過了鹿野溪主流呢!還好阿潭有找到原文書上的附圖,古道仍在維持在主流的左岸行走。
駐在所後方有明顯的車道
駐在所的城牆
Creative Commons License
追尋鹿野溪上的記憶-內本鹿古道東段踏查劉曼儀製作,以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 3.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。
Share: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